一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天天盈,叫《小白兔和小灰兔》。冬天来了,没有菜吃,两只兔子都去找老村长帮忙。小灰兔要了一筐菜,小白兔却只要了一些种子。结果,小灰兔的菜很快吃完了,而小白兔一边吃菜一边种菜,后来收获了更多吃不完的菜。
故事的结尾,小白兔说:“只有自己种,才有吃不完的菜。” 这是一篇给一年级孩子读的课文,标注为“和大人一起读”。我真心建议每一位成年人,都该静下心来重读这个故事——
我们很多人现在所做的,其实正是小灰兔的行为:不停到处找菜、要菜,吃完了再找人要,却从没想过自己种菜。只有自己播种,才能源源不断。
有些文章并不复杂,甚至早就出现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中。就像朱熹的《观书有感》,第一首几乎人人会背:“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天盈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”
他看见一方清澈的池塘,倒映天光云影,美得澄澈透明。于是问: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这池塘为什么如此清澈?只因它不是一潭死水,而是有活水不断注入。我们读书、思考、写作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展开剩余46%常有人问我:“老师,您作为北大中文系的,又是超辩冠军,能不能教我怎么快速提高作文?”但这个问题,我真的没法直接“给”你答案。如果你的心中没有活水,不持续阅读、不吸收新知,就像池塘没有源头,再怎样搅动也只是暂时、终究会腐。
而《观书有感》的第二首,往往被忽略,却更值得深思:“昨夜江边春水生,艨艟巨舰一毛轻。向来枉费推移力,此日中流自在行。”他说,昨晚一场春雨,江水涨起来了。原来搁浅的巨舰,如今像一片羽毛,轻快地漂在水中央。
可从前水浅时,任凭多少人费尽力气推,它也寸步难行。为什么此时能“自在行”?只因江水丰沛,托起了整条船。
写文章,也是如此。你总觉得写作艰难,词句枯竭,下笔沉重——不是因为“技巧”不够,而是你的“江水”太少:你对生活观察得不够细,对书籍读得不够深,对世界想得不够多。没有充沛的感悟与积累,却硬要推动一篇好文章,就像在旱地里推巨舰,每一步都极其费力。
所以,真正要做的不是学“怎么推”,而是为自己引水——持续阅读天天盈,持续思考,持续感受生活。当你的内心足够丰盈,表达自然流畅如水,文章也就真正能“自在行”了。
发布于:北京市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